海外那些與華人和粵語有關的地名
藏在地名裏的故事
陳曉錦撰寫
2013年5月廣州華景新城寓所
地名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人文現象,地名學則是一門深邃的人文科學。 關於地名研究的著述不少,不少除了探討地名得名的歷史緣由文化緣由,也闡釋了地名包含的語言學內涵,張清常的《北京街巷名稱史話》,李如龍的《漢語地名學論稿》等等,都是這方面的翹翹者。
地名與方言民俗
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各處的語言方言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地名也就打上了不同的民俗,不同的語言方言烙印。 這些,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不過,竊以為中國在這方面演繹得最突出的恐怕要數面積僅23.5平方公里的小小的澳門。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實用指南》(鐘景鴻、梁官漢,1999年)的統計,1999年回歸時澳門半島共有街道902條,路環島有116條,氹仔島有144條。 可就在這區區一千多條街道名稱裏,就有用漢語共同語命名的,用澳門當地居民使用的粵方言命名的,用外語葡萄牙語、英語等命名後翻譯過來的,用外來語加上漢語或漢語方言造成的,等等不同語言、不同方言、不同管道命名的地名
中國澳門,圖片來源:紀瑤
多年前,我的一比特澳門籍的研究生林潔貞曾以澳門街道名稱研究作為她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看她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粗略歸納出澳門這個曾經作為葡萄牙殖民地的地方,街道名稱裏的幾個“之最”。
最共同語的地名:炮兵街、教師裏、東北大馬路、勞動節大馬路、友誼大馬路。
最方言的地名(詞語釋義以小字標於詞的右下角):日頭太陽圍、蚝牡蠣裏、蛤青蛙巷、劏殺狗環、擔杆扁擔裏、賊仔小偷巷。
最拗口的地名(來自外語):沙嘉都喇賈罷麗街、意那韶白的士打巷、爹美刁施拿地。
最長的地名,字數可以長達十個:路義士若翰巴地士打街、高利亞海軍上將大馬路、史伯泰海軍將軍大馬路。
最短的地名則僅有倆字,一個地名專名加一個地名通名:愕街、中街、石街、蚝牡蠣裏、蛤青蛙巷、短巷、爐巷、蔔圍……
這也算是中國大陸板塊之外的趣味地名吧。
這些年來,因為關注、從事海外漢語方言調查研究,凡與海外有關的事,尤其是與華人有關的事都能引起我的留心,海外自然也跑得比較多,在一些國家,我發現了一些與華人有關的地名,這些地名有的顯示了華人的翻譯天才,有的蘊涵了海外華人的美好願望,有的與華人的奮鬥史有關,有的與海外華人英雄有關,折射出海外華人的光榮史。 雖然使用不同語言的國家,都會有一些對華人說來念起來很是拗口的地名,但是不同國家、地區的華人都對地名的翻譯有自己的一套。
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中的幾個:
比如,遠在加勒比海北部,在拉丁美洲流行西班牙語的古巴,首都西班牙語Havana,漢語普通話譯作“哈瓦那”,但是古巴粵籍華人翻譯成“夏灣拿”。 古巴的一些地名若以漢語直接音譯的話要記住頗為不易,像“謝戈德阿拉維省”(西班牙語Ciego deÀvila),“西恩富戈斯省”(西班牙語Cienfuegos),就是想念順都得花點功夫,但是使用粵方言的華人(古巴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四邑及廣州周邊一帶)卻分別以方言簡稱兩者為“舍咕、善飛咕”。 前者只是省譯了“Ciego”,後者則是“Cienfuegos”三個音節的音譯。
在同樣流行西班牙語,據雲是離中國最遠的南美洲國家阿根廷,其首都Buenos Aires,翻譯成漢語普通話是多達7個音節的“布宜諾賽勒斯”,可是當地的華人卻智慧地將其變成省譯加義類,僅兩個音節,乾脆俐落的“布市”。 在非洲南非的華人也有類似的智慧,南非最大的都市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華人也只是簡稱其為約堡——只是省譯了英語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音節。
美國很多都市都有一個唐人街,華人也有叫“華埠”的,但是紐約卻有不止一個唐人街:曼哈頓區一個,皇后區一個,布魯克林區一個。 有意思的是,在紐約,“唐人街”之名,只是專屬於曼哈頓區Manhattan的那個,使用粵方言臺山話的老華人將其叫做“民鐵吾”。 皇后區的那個依英語Flushing的譯音叫“法拉盛”,布魯克林Brooklyn的那個也只是以唐人街所在的“八大道”指稱,粵籍華人將她叫做“布碌侖”。 還有一些美國地名的漢語粵方言譯音也與普通話的不一樣的,比如,華人稱俄勒岡州的波特蘭Portland“砵侖”。 Los Angeles普通話是三個音節的“洛杉磯”,講粵方言的華人將其變為兩個音節,省譯加義類的“羅省”。 全美第四大都市Houston普通話譯作“休斯頓”,但是最早抵達該地的臺山籍華人卻將其譯作“侯斯頓”。
芝加哥唐人街,圖片來源:網絡
費城華埠,圖片來源:網絡
還有,居住在英國曼賈斯特Manchester的華人以Manchester的首字母簡譯“曼”加上漢語表示義類的“城”,“曼城”稱呼他們居住的都市。 Dominican多明尼加的首都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廣東四邑籍的華人直接把她叫做“山多羅”……
泰國是國人東南亞遊的首選之一,泰國首都曼谷熙熙攘攘的唐人街更是中國旅遊者的必到之處,只是不知到過並在那裡shopping過的中國旅遊者是否都曾關注到唐人街的名字“耀華力路”,體味過這個名字裏透露出的泰國眾多已融入當地社會,獲取了人生價值的華人的自豪與驕傲?
同樣是一國首都的唐人街,菲律賓馬尼拉唐人街的名字卻是以一比特華人英雄的名字命名的。 眾人皆知,菲律賓曾經長期是西班牙、美國的殖民地,十九世紀末,菲律賓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許多在菲的華人參加了1896年菲律賓的民族獨立戰爭,其中著名的有福建籍的王彬和劉亨賻將軍,菲律賓人民和華人為了紀念這些把鮮血灑在異國的英雄,就把馬尼拉的唐人街叫做“王彬(音oN55pin55)”。
在菲律賓,還有一個以華人名字命名,旅遊者常會去的著名旅遊景點,“林鳳運河”。 廣東饒平人林鳳是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無許片帆入海”時被冠以“海盜”之名,有家不能返的海商。 為了生存,為了對抗海禁,林鳳於西元1574年,帶領著62艘裝備精良的戰艦,2000名經驗豐富的水手,2000名全副武裝的阿兵哥,1500名婦女兒童,大批稻種穀物和數百頭耕牛,先到臺灣,再從臺灣抵達菲律賓。 在與當時的菲律賓西班牙殖民統治者數番激戰之後,最終殺出了一塊落脚之地。 菲律賓現在仍存留的“林鳳運河”,便是當年林鳳與西班牙人戰鬥時所挖的。
語言學上有一個常被用作例子講解,音譯和意譯結合的幾乎天衣無縫的外來詞例子:英語的Coca-Cola被譯成漢語的“可口可樂”。
不過,這並非是音譯和意譯成功結合的一個唯一的例子,也並非只有漢語共同語中才有這樣的例子,當然亦並非只有英譯中才會有這樣的例子,不信你看:
有這樣一個小島,小島小得你就是拿著放大鏡在世界地圖上瞪大眼睛也無法找到——納閩。 小島屬於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東馬(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和西馬兩部分)緊連汶萊的南海上,是馬來西亞的一個特區。 別看這個特區只有區區9.2平方公里,開著車繞島一圈用不了兩個小時,島民總共才七萬多,可是其中就有約30%祖上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安溪、永春一帶的華人,也有少量來自廣東、海南的。 小島天藍海藍,花紅草綠,小島上的華人生活得悠然自得,時間在那個恍若仙境的小島上像是停滯了似的。 但令人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小島的名字。 小島的馬來語名字叫Labuan,聰明的華人就依著馬來語的發音,音譯意譯相配,用閩南話音給她起了個意味深長的中文名字:納閩,意:容納閩人。
我去過納閩小島做福建閩南話的田野調查,深深地被華人的語言學地名學聰明才智所折服,但另一個同樣與華人有關,起的同樣令人拍案叫絕的海外地名,卻是讀書得知的:
也是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有一個位於印度洋島國馬拉加西和模裡西斯之間的夾縫中,也同樣難以在世界地圖上尋找到的,由火山造就,面積雖說遠比納閩大得多,可也不過只有2512平方公里的島。 島不大,島上卻有包括火山、冰鬥和峭壁等的獨特地質景觀,且全島42%的面積為世界自然遺產公園。 這個美麗的地方叫做留尼旺。 留尼旺之名源於法語Re`union,島上也有來自中國的華人,知道嗎,因為早先最早到小島的華人以既富含滿滿的祝福,又切合法語諧音的“留你旺”去稱呼她,才最終演變出這個法屬小島今天的中文名字——留尼旺。
“留你旺”,也許,有一天,我會到留尼旺小島看看,做做田野工作的。*
*2018年開年,1月下旬,我真的到了留尼旺田野調查,但是卻發現,現在人們多以“留尼汪”,而不是“留尼旺”稱呼這個小島了,嗚呼! 一字之差,詩意般美好的願望似乎就消失了……